史上干货最多的一场生日趴!行业先锋们在全媒派沙龙上说了啥
上周末在北京的胡同里,香槟配思考,甜点搭脑洞,全媒派和好朋友们一起过三岁生日。
专业媒体老司机碰撞内容创业小鲜肉,传媒院校教授遇见新闻一线战士,全媒派更是祭出2017年媒体业重磅预测……这场沙龙一如既往的走心。
2017年内容业的10大怪奇预测
主场先发,全媒派团队成员西晨,用媒体业的蛛丝马迹和行业中的鲜活案例开启全场的脑洞大门,带来2017年内容业十大预测,邀请小伙伴们一起来观察潮水的方向。
预测一
AI+媒体 走出“程序猿怪圈”
在去年腾讯网媒体高峰论坛上,“智媒元年”成为行业内的一大热词,“AI+媒体”激发了无数人的想象。2017年,从内容生产、精准分发与信息交互、事实核查、商业变现四大块来看AI,毫无疑问,它正在用多种方式参与内容业全链条、渗透到多个业务板块。AI将不再是程序员们的专利,它从技术象牙塔的顶端走到每个媒体人的身边。
内容生产
“到2025年,大众阅读90%的新闻都是由电脑来撰写。”这一句大胆预测,现在有多少人相信?
从AI写作来看,不得不承认的一大趋势是,人类与机器之间的写作界限将越来越模糊。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会被完全取代,“分工合作”可能会是未来的趋势。机器将利用精准处理数据的核心优势分担掉这一部分的工作,而人类则负责重大新闻线索的挖掘、语言上的润色、逻辑上的完整。
与此同时,AI内容生产的垂直领域将会愈发丰富。目前已有工具正在接棒短视频的制作,如通过文字信息来自动生成一则短视频的简介。
另外,内容生产的传统流程也将因AI的介入得以重构,从“文章孤岛”发展成为系统化、动态化、协同化作业。
精准分发与信息交互
除了内容生产,精准分发和信息交互也会是AI进一步发展的一个趋势。目前,AI在精准分发上可能还是显得有些“不近人情”,偶然点开的八卦新闻可能会被自动记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被同类信息的推送包围。所以今年整体的趋势应该会是进一步挖掘海量数据,通过机器学习的算法进一步读懂用户、完善体验。
另外,一些新的交互模式会随着AI技术而出现更多有趣的应用。比如智能语音技术,自动将文字转为语音,模仿明星或主播的声音,让新闻从“可阅”变“可听”。还有聊天机器人,Facebook Message就已上线了相关应用,它会根据用户的阅读历史和关心话题产生针对个人需求的内容,并且也能提供一些简单的服务,如问路、问天气或告诉附近的餐厅等等。虚拟主播也是其中一种有趣的应用。去年中国日报网也做了一个实践,将采访对象变身为一个虚拟的主播,让观众可以跟电脑对话,像是跟采访对象一对一对话一样。未来这种形态将会越来越多。
事实核查
2017年,AI技术将深一步融入事实核查之中。预计到年底,会涌现出上百种浏览器的插件和自动机器人用于事实核查,因为事实核查可能会涉及到大量的数据,包括很多细枝末节的线索,机器人在其中将起到有力的帮助。目前已在这方面迈出一大步的媒体有华盛顿邮报,它用上了“Truth Teller”,能自动将正在播放的视频中的语言转录下来,利用一个事实数据库实时核查视频内容。
商业变现
AI在媒体实现商业变现的道路上启动了两方面的助攻。一个是算法助力下的智能效果广告,可以将读者的内容消费行为和购买行为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广告主构建细分而精确的商业目标,并为广告主制造关联度更高、更容易引起目标人群共鸣的定制化原生内容。另外是催生一些新的商业机会,比如2016年美国的媒体公司利用IBM 沃森的人工智能技术,让观众可以通过显示广告跟机器人实时对话了解商品信息,这也为植入更多内容的想象提供了空间。
预测二
事实核查爆炸式增长 将成媒体创新业务支点
除了AI将在事实核查方面一显身手,事实核查本身也会成为2017年媒体业的一大关注点。
自从去年国外将事实核查炒得风起云涌,国内的实践也正在按部就班地进行,今年整体上将会呈现爆炸式的增长趋势,并成为媒体创新业务的支点。
从路透社做的一个调查可以看到,参与的140多名媒体人中,有超过2/3的人觉得会加大对于假新闻的关注和反击力度。这里不得不提到三个促使事实核查成为一大趋势的关键词:
第一是后真相时代。所谓后真相时代,就是真相不再是被关注或讨论的问题,真相本身变得不那么重要,而情绪有时候显得比真相和事实更重要。
第二是回音廊效应。社交媒体上的用户只会相信跟他认知或观念比较一致或符合的内容,所以一些不同的意见或者观点可能就不再被接受了,形成了回音廊效应。
第三是过滤泡沫。这个概念跟回音廊效应有点像,是去年针对社交媒体的算法提出较多的一个问题。所谓过滤泡沫,可以理解为一个算法不停地推送跟用户之前看过内容相似的内容,使得用户看不到别的东西,就像困在一个过滤泡沫里面。
当事实核查逐渐由新闻产制成为一个独立的新闻品类,一批专业的事实核查平台也相继问世了。美国杜克实验室制作了一张全球事实核查的分布机构地图,目前活跃的机构大概有110多家,如《华盛顿邮报》的Fact Checker栏目、PolitiFact、FactCheck.org、Storyful等,腾讯新闻旗下的“较真”品牌也是其中之一。这是一档进行事实查证的专栏,也是国内现在比较领先运用到机器算法和精准分发的事实查证平台。同时它也是中国唯一一家载入这张地图的核查机构。
在事实核查崛起的大趋势下,它本身也成为媒体创新业务的支点。今年有不少媒体发起了一些新的专栏、新的产品去想击破过滤泡沫。比如《卫报》推出专栏煞风景(Burst your bubble),专门为自由派的人推送保守派的文章进行阅读;BuzzFeed上线了走出泡沫(Outside Your Bubble)的试验功能,即在读文章下方出现的不是用户会感兴趣的文章,而是推荐可能意见相左的内容。
另一方面,事实核查的能力将会成为新闻行业员工的基本能力素养,也会越来越被重视。正如业内流传的一句话所言,“新闻编辑室在2017年新聘用员工时,会格外强调其在社交媒体上进行事实核查的能力。”遇事先问真假,先寻求进行核查的各种路径会融入新闻从业者的基础职业反应之中。
预测三
VR重归理性 AR+内容带来更多想象与对话
2016年VR与AR新闻是一大热门,喷涌出了许多噱头,新闻业与投资者更是拥有不少热情。但是一年的热浪之后,年底业内终于朝着更冷静的方向看待这两个新奇的事物。因而今年的趋势将会体现在两大方面。
第一是VR新闻回归冷静。VR兴起的一个热点在于常被标榜会给用户带来很多全新的体验,这使得很多人想去尝试VR。但一个缺陷在于,广大用户并没有很好的VR设备装置来进行最完整的VR体验。当业内从蜂拥回归到理性,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接下来便是关注如何提升沉浸式新闻的体验、如何让更多的用户接触到创新内容。在硬件方面,VR未来的趋势仍会是通过与手机移动端的结合让每个人体验到初级的VR内容,如谷歌纸盒、三星Galaxy Gear VR眼镜等。
第二,AR+内容想象力会是另一个趋势。2016年Pokemon Go将AR引荐给普通玩家,2017年,AR在与内容的结合上可能会更具想象力。国外已有一些媒体开始尝试“AR+深度报道”,比如2016年5月《华盛顿邮报》和专业公司Empatetic Media合作,通过AR内容制作呈现了弗雷迪•加里在Baltimore的被捕与死亡事件。
预测四
内容生产方式彻底碎片化、社交化
碎片化、社交化的传播时代下,内容生产和分享也都奔赴了极简、快速的方向。如今,一个突发事件可能一句话或者是一张图就能传播地很快很远,例如最近很火的《人民的名义》,表情包就是其中传播度较广的一种形式。
今年有三大趋势将成为内容生产碎片化、社交化的代表。
第一是问答、评论都将成为好内容。目前,已经有媒体说“我们要像对待内容一样对待评论”,这意味着评论的整个运营和活跃度都会加强;另外,资讯类的产品也将逐步开通问答的入口,将成为极具粘性和吸引力的PGC+UGC内容生产与传播通路。
关于评论区内容生态,详细分析见全媒派文章:
《顶级媒体怎样打理评论区?启用AI封杀负能量,还能原生变现》
第二是微博的“二次”崛起。微博其实从来没有死过,在三四线城市的下沉策略让它一直拥有用户基础,近年来通过信息流广告,其变现能力也不错。再就是短视频、直播、网红、粉丝经纪等等都在进一步助推微博的活跃度。今年也许还会有一些媒体会加入到微博重新崛起的阵营中来。
第三是以Snapchat为代表的自拍式内容。其实自拍能够传递的内容已经非常多,它不只是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更是可以成为一种很好的传播媒介。Snapchat今年整个主打的方向就是要重构相机,通过一个摄像头来完成生产、传播、社交等等功能。
预测五
原生广告赛高 拯救编辑室“赚钱大业”
念叨许久的原生广告究竟有何魔力?Facebook广告平台Audience Network上有超过80%的广告都来自原生广告;原生广告的投放效果高出传统横幅广告市场平均值7倍。这两个有力的数字足以说明原生广告是媒体、用户、广告主整体喜闻乐见的一种共赢形态。
从市场实例而言,目前做得较为成功的两种形式一是《纽约时报》原生广告团队T Brand Studio开创“绝佳创意+多媒体表现形式+多元分发渠道”的模式,能帮广告主做音频、做多媒体网页,甚至做书,以及运营线下社交活动等等;另外就是BuzzFeed社交分享式的原生广告,无需掩饰广告属性,但能引发人们的共鸣。
那么2017年,原生广告又有什么新风向?
第一是移动端原生广告会更受青睐。国外如《纽约时报》的很多尝试都是基于PC的,但对国内情况而言,未来还是要基于移动端去做原生广告的。
第二是精准原生广告将日新月异,它会结合用户的数据进行精准匹配。
第三是原生广告的程序化和自动化购买将日渐成熟。现在原生广告往前走的障碍就在于投放一个广告需要花费的沟通成本太高了,每投放一个视频可能要与内容团队、营销团队去交流,未来如果实现自动化、程序化的购买,可以大大帮助原生广告提高传播的效率。
第四是一些创新玩法的涌现。比如结合视频、短视频去做原生广告,罐头视频就是今年要发力这一块的一个代表;其次是VR、直播的原生广告,像帮助一个广告主定制好玩的线下活动去做一场直播等;另外是滤镜类的原生广告,Snapchat就一直把滤镜做成广告来卖。
关于原生广告赚钱大法,详细分析见全媒派文章:
《2017媒体该如何守护原生广告这棵摇钱树?从纽约时报超级创意车间说起》
预测六
内容与开放平台持续动态博弈
未来一段时间,内容方和大的内容开放平台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共振。站在不同的利益角度考量问题的这两方其实都希望有更多好的内容,能够有更多的广告主看上内容,吸引更多的用户。尽管有时候利益是一致的,但是也会有一些分歧,比如去年国外有媒体调查用户是否满意在Facebook、Snapchat上获得的广告。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媒体是不满意的,觉得平台赚了更多的钱,分到自己头上的很少,因而未来也是会有这种持续动态博弈的状态。
那么两方都会采取哪些措施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先看开放平台,这一方会开始不断地为内容方提供利好,争夺好的内容方去进驻,比如Facebook就成立了新闻项目,直接摆明要跟新闻媒体搞好关系;另外平台方也会为媒体机构提供新型商业模式,如Facebook允许直播中插播广告,给up主多一个变现的渠道。
关于平台方如何吸引优质内容进驻,可见全媒派详细分析文章:
《YouTube/Instagram平台内容攻略:以UP主的名义,3大举措激励内容分享》
与此同时,内容方也在争夺自己的话语权和议价权。一是打造自己的平台去和大平台抗衡,如挪威的报业集团施伯史泰德(Schibsted)表示已经开始建立自己的内容和广告平台,期望凭借着规模化的内容输出和具有竞争力的数据,与Facebook抗衡;二是凭借稀缺内容资源重新定价;三则体现在内容领域会有更多的收购和兼并,例如去年10月,三家数字媒体公司——Thrillist Media Group、NowThis Media和The Dodo宣布,与Discovery旗下两家公司——Seeker和SourceFed Studios合并成立一家名为Group Nine Media的大型数字媒体视频公司,由Discovery投资1亿美元,致力于在数字视频领域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与商业模式开发。
预测七
MCN公司成为“捞金能手”
所谓MCN,即多频道网络播放平台(Multi-Channel Network),是在YouTube上衍生出来的行业模式,为单一的视频创作者(网红)提供策划、定位、包装推广、内容分发、招商引资等一条龙服务,同时为平台和内容方提供“中介”服务。例如Maker Studios就是美国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MCN公司。
相比国外的模式,国内的MCN玩法更加多元,比如网红的孵化、财务顾问、IP打造、电商运营等等。
另外一个趋势是垂直领域的MCN服务在快速崛起,例如做短视频的青藤现在也做一些母婴、育儿一类能高度变现的垂直品类。
预测八
金主生产原创内容 企业即媒体时代来临
如今,像星巴克、可口可乐、耐克等传统广告主都开始自制原创内容了,类型也十分丰富,比如纪录片、动画、电影等,还成立有自己的社交营销工作室。当内容生产不再被认为是媒体的专门职能,同时也成为品牌企业必须从事的一项基础工作时,这一变化很可能意味着未来这些大金主将成为媒体行业内的搅局者。
对这一大趋势的分析具体可见全媒派详细稿件:
《星巴克、可口可乐这些大金主都在自制原创内容,“企业即媒体”时代已来?》
预测九
媒体组织模式激变 工作流程被打散和重构
媒体的组织模式架构调整其实变化非常迅速,从四大案例来预测一下未来的方向如何:
第一是《福布斯》,他们强调以产品为核心,在新的架构下,联合采编、技术、销售、产品团队作为支撑,一起围绕用户和产品去做内容和重构生产流程。
第二是《华尔街日报》,强调数据驱动决策。《华尔街日报》基于定制版编辑分析系统的数据驱动决策协作模式展开,建立编辑部、经营部门、外部第三方平台的协作新机制,并探索这三个重要部门相互间的协作。
第三是甘乃特集团旗下的《今日美国》,它打造了新闻实验室,强调以用户为核心。
第四是Newsy,强调受众、采编、技术三位一体。
预测十
前所未闻的岗位正在涌现
随着智媒生态不断进化,全新的岗位和工种正在酝酿,更多从业者将拥有跨界复合技能,成为“斜杠青年”。例如首席增长官(CGO)、AI算法训化师、直播策展人、会员服务专员、事实核查专员、AR内容开发师等等。
业内一手经验分享
在干货十足的十大脑洞预测之后,在座的媒体朋友们已经按耐不住想分享的心情了。短视频、直播、知识付费、数据新闻……风口一线的传媒观察者们给出了自己的判断和预测。
短视频与直播:风口上我们如何判断方向
2016年是网络直播的元年,各类垂直内容也在不断发酵,资讯类短视频、直播也是国内媒体业正迈出的一步,目前在深度、广度和速度上都拥有了不错的表现。
腾讯新闻和新京报合作成立了“我们”,立足用直播和短视频覆盖全国各类重大突发事件和网络热点,在企鹅号、公号和腾讯各端口上面都可以搜到“我们”的视频。新京报视频部刘刚介绍到:去年9月份上线到现在,“我们”的直播已经做了好几百场了,短视频有上千条,流量7个多亿。“我们”做过一些事件,比如说保定男童坠井、悬崖村、雷洋案等,都有一些比较好的反馈。目前,“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大规模招人,招移动端直播的导播、出镜的记者、后期视频的编辑。新京报在4月1号也表示将在今年投入2000万,在全国广泛征寻优秀的新闻人才。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学院教授宋晓阳也谈到了她对“小屏直播”的看法:在小屏直播来临的时候,无论是传统媒体的记者,还是像刘刚手底下这些刚刚进入到长直播里面的没有过长直播经验的记者来说,这是一个完全没有任何标准和榜样的新的领域。我想在今年开始,借助我自己的研究力量和我所涉及到行业中非常棒的一些记者,可以给大家拿出来更多优秀的报道,在这个领域当中逐渐去展现最好的长直播是什么样子,不应该犯的错误又是什么。
谈起和央视著名直播记者蒋林的一次长谈,宋晓阳说到,其实我们最担心的一件事情,就是在现在的鱼龙混杂长直播的业态中,一旦有一天某一个长直播当中出现了政治不正确,很有可能对这个行业的长直播是一个最大的损伤。因为现在确实是记者素质不像传统媒体那么谨慎,尤其是在各种各样端口都在做直播的时候,而这种不谨慎可能会给大家造成整个行业的问题。
对于“长直播”的新动向,宋晓阳表示,2017年,希望不仅是以央视为龙头,新京报、澎湃等多家端口、分发频道其实都在加强记者对长直播的能力。
对资讯直播的分析具体可见全媒派详细稿件:
《4位“非网红”资讯主播自白:我们不做坐在马桶上看的那种直播》
资本青睐:投资者看好什么
来自硅谷孵化器的Chalotte Han聊到“资本与媒体”之间的关系时说到,从一个观察者或者从一个投资者的角度来看,最关注的还是什么样的产品让用户很喜欢,同时有最高的黏性,能够产生出最多的短时间内的内容和关注度,这个是比较有希望的,或者是从投资人角度非常看好的出色的产品。
国际新闻:从UGC到PGC
国际新闻报道动用拍客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模式,世界说也在尝试。世界说的顾远也谈起了如何组织和培训拍客的,“我们和梨视频最大的不一样,我们的人没有这么专业,他们不是专业的拍客,可能是新闻学院的学生,可能是在当地做生意的人,比如说在巴西做宝石生意的人。但是他们有新闻理想,有这样的冲动告诉中国人世界上在发生什么。有了这样的主动能动性的时候,对他们的培训会非常顺利,称之为培训并不是非常严格意义上的培训。
甚至我们的编辑会跟他说,你的哪些点要说到,比方说事发的时间、地点,如果是恐怖袭击的话是有没有宣传负责、伤亡情况如何、当地人的反应是什么样的。我觉得这些信息是一般的观众最关心的点,这几步做到了之后第一步就完成了。第一步完成了以后,后续的报道会联系国外国情分析咨询师,以及专门给我们供稿的作者去做分析和评论。”
内容创业:还有更多的可能性
喻见传媒创始人傅喻介绍了她创业以来的心得:“今年我想酝酿一个事情,之前积累了一些国外‘大脑袋’独有的资源,比如巴菲特、盖茨、芒格这样一些人,其实是有条件把他们做成跟我相关的很好的IP。今年会在视频的基础上开发其他的一些产品,比如说直播、短视频和线上、线下活动的组合,把节目形态尽量往活动、往线上去做,尝试着把我个人的IP独立打造起来。”
气象传媒人、网生内容出品人许多多说:“和全媒派的结缘,是在做传播学硕士论文时,我惊喜的发现这是一个很有学术价值且结合科技热点的内容生产商,议程设置、有限效果论、涵化理论、知识鸿沟等这些传播学知识不再枯燥,它们在互联网科技推动下的变异趋势,经常在全媒派的作品中闪现。而这些丰富的变异可能性,恰恰是我们媒体人的创业机会。”
下一程,更精彩
每个读者与全媒派的遇见都是一段美好的故事,沙龙的最后,主编刘倩文第一次谈起全媒派创办的初衷。
“全媒派创办自三年前的马航失联事件报道,当时MH370失联震惊全球,这是一次罕见的涉及大量中国公民的国际重大突发事件。本应拥有绝对优势的大陆媒体在这次报道中几乎全军覆没,从核心信息突破到多媒体产品展示,全面落后于老牌西方媒体。
彼时,卫报、NYT已经开始在大事件中推出基于PC的交互新闻,我们长达十年的图文阅读体验正在被更为轻松友好的产品形态所颠覆。于是团队开始考虑,是否能以观察者的角度,来洞察这个正在被产品技术逐渐演革的新世界。在全新技术助力下,信息呈现和用户体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数据新闻“雪崩”、波士顿爆炸交互报道都成为国内媒体机构学习的样板。我们迅速确定方向,以国外媒体观察报告编译切入,辅以大事件策略分析,成为国内首个关注全球媒体产品的微信公号。之后随着大量案例积累和国内媒体产品能力追赶到位,再同步将观察落点收回国内。
我希望全媒派能帮助中国媒体行业找到一些新方向。很高兴看到,我们与美国媒体在内容产品化的理解上差距已逐渐缩小,大洋两岸,我们都在共同努力,不断尝试创新。今天能有这么多朋友到场,我们真的是非常高兴。”
其实,故事还很多,最感动的一个,来自一位读者的留言:在我关注的几百个公众号中,全媒派是置顶的那个,也是永远没有小红点的那个。
我们三岁了,谢谢你。